今年是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ღ◈ღ★。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医学发展史上ღ◈ღ★,这家诞生于1915年的学术组织ღ◈ღ★,如同一座屹立百年的灯塔ღ◈ღ★,指引着医学探索的方向ღ◈ღ★。
首任会长颜福庆(1882—1970)作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奠基人ღ◈ღ★,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开创了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结合的先河ღ◈ღ★。这位湘雅医学院创办者ღ◈ღ★、协和医学院副院长ღ◈ღ★、上海医学院缔造者ღ◈ღ★,在耶鲁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k8凯发国际官网ღ◈ღ★,又远赴哈佛医学院深造公共卫生学ღ◈ღ★,将“公医制”理念引入中国ღ◈ღ★,培养了汤飞凡等第一代生物制品领域的开拓者ღ◈ღ★。
《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的古老智慧ღ◈ღ★,在近代中国曾长期被“重医轻防”的现实所遮蔽ღ◈ღ★。颜福庆在上海医学院创校之初便设立公共卫生学科ღ◈ღ★,带领师生深入城乡开展防疫实践ღ◈ღ★,这种“预防为先”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轨迹ღ◈ღ★。66年前ღ◈ღ★,笔者求学期间ღ◈ღ★,亲见陈同生ღ◈ღ★、颜福庆两位院长与16位一级教授领衔的学术盛景ღ◈ღ★,毕业后又投身生物制品领域ღ◈ღ★,就此结下六十载不解之缘ღ◈ღ★。
1919年ღ◈ღ★,我国第一所集生物制品生产与研究于一体的机构——“中央防疫处”在北京成立ღ◈ღ★,标志着中国生物制品从无到有的开端ღ◈ღ★。然而至新中国成立前ღ◈ღ★,国内仅有零星机构生产少量血清ღ◈ღ★、疫苗ღ◈ღ★,规模小ღ◈ღ★、技术落后明天日全食ღ◈ღ★,白喉ღ◈ღ★、破伤风等疫苗的菌毒种长期依赖进口ღ◈ღ★,年产量不足百万份ღ◈ღ★,远不能满足防疫需求明天日全食ღ◈ღ★。
新中国成立后ღ◈ღ★,“预防为主”成为卫生工作基本方针ღ◈ღ★。1950年代ღ◈ღ★,北京ღ◈ღ★、长春ღ◈ღ★、兰州ღ◈ღ★、成都ღ◈ღ★、上海和武汉等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依六大行政区布局ღ◈ღ★,直属卫生部管理ღ◈ღ★,形成覆盖全国的“生产-科研-检定”三位一体防疫体系ღ◈ღ★。1951年ღ◈ღ★,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成立ღ◈ღ★,专门负责制品质量管理ღ◈ღ★;1962年ღ◈ღ★,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成立ღ◈ღ★,承担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ღ◈ღ★,为儿童健康筑起防线
各生物制品所的规模不断扩大ღ◈ღ★,品种不断增多ღ◈ღ★,制品质量不断提高ღ◈ღ★,研究生产的防疫制品明天日全食ღ◈ღ★,基本上满足了全国预防接种的需求ღ◈ღ★。发展历程见表1ღ◈ღ★。
1989年ღ◈ღ★,“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CNBPC)成立ღ◈ღ★,标志着行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过渡ღ◈ღ★;2003年ღ◈ღ★,成立“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CNBC)ღ◈ღ★,转属国资委ღ◈ღ★。2009年ღ◈ღ★,公司并入“国药集团”(SINOPHARM)ღ◈ღ★,实现资源的全国整合ღ◈ღ★。
1985年ღ◈ღ★,对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ღ◈ღ★,1990年全国年产达2 000万人份ღ◈ღ★,使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从1992年的9.7%降至2006年的1%以下ღ◈ღ★。
在卫生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ღ◈ღ★,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2%人群的保健问题ღ◈ღ★。降低了新生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和传染病发病率ღ◈ღ★,将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升至2020年的77.93岁ღ◈ღ★。
1949年上海解放后ღ◈ღ★,军管会接管“中央防疫实验处上海分处”“上海卫生实验所”等3家公立机构ღ◈ღ★,合并成立“华东人民制药公司上海生物制品厂”ღ◈ღ★。1951年ღ◈ღ★,政府将“新亚血清厂”“中法血清疫苗厂”等4家私营生物制品厂及2所医学化验所收归国营ღ◈ღ★,并入ღ◈ღ★。1952年ღ◈ღ★,正式定名为“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上海所”)ღ◈ღ★,汇聚了陈宗贤ღ◈ღ★、程慕颐ღ◈ღ★、余㵑等一批全国顶尖专家ღ◈ღ★。
陈宗贤(1892—1979)是中央防疫处的元老ღ◈ღ★,上海所首任所长(后由郦燮昌接任)ღ◈ღ★。他和洪超明ღ◈ღ★、程慕颐ღ◈ღ★、余㵑等创建了上海市微生物学会ღ◈ღ★,并连任4届理事长ღ◈ღ★。
初期ღ◈ღ★,上海所各科室以生产为主ღ◈ღ★,少数人攻关ღ◈ღ★,解决制品产量和质量问题ღ◈ღ★;1973年后ღ◈ღ★,成立中心实验室ღ◈ღ★,将分散的课题集中管理ღ◈ღ★;1980年后ღ◈ღ★,成立了血液ღ◈ღ★、免疫ღ◈ღ★、细胞生物ღ◈ღ★、病毒k8凯发国际官网ღ◈ღ★、细菌等5个研究室ღ◈ღ★。此外ღ◈ღ★,还加强了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和合作ღ◈ღ★,建立了临床诊断试剂中心ღ◈ღ★,中日血液学免疫学研究中心ღ◈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ღ◈ღ★、华东计划免疫工作指导中心ღ◈ღ★。1983年开始ღ◈ღ★,在卫生部ღ◈ღ★、国家计委ღ◈ღ★、财政部的关怀下k8凯发国际官网ღ◈ღ★,各所积极配合ღ◈ღ★,争取世界银行等机构的贷款和捐赠ღ◈ღ★,掀起大规模技术改造的高潮ღ◈ღ★。上海所先后建起同位素制剂大楼ღ◈ღ★、乙肝疫苗大楼ღ◈ღ★、血液制剂大楼ღ◈ღ★、疫苗大楼(世界银行项目)ღ◈ღ★、医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大楼和生物制品检定大楼ღ◈ღ★。同时ღ◈ღ★,加强人员培训ღ◈ღ★,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ღ◈ღ★。随着国际交往增加ღ◈ღ★,信息灵通凯发k8旗舰厅agღ◈ღ★,ღ◈ღ★,新品种研发步伐加快ღ◈ღ★。特别《药品管理法》的颁布ღ◈ღ★、药品审评中心和标准化委员会的成立ღ◈ღ★,使制品研制走上了法制轨道ღ◈ღ★,不断地取得新进展ღ◈ღ★。2005年ღ◈ღ★,成立抗体研发团队ღ◈ღ★,2014年构建大分子治疗产品开发平台ღ◈ღ★,并于2020年成为中国生物抗体产业化基地明天日全食ღ◈ღ★,全力推进中国生物抗体产业进程ღ◈ღ★。
白喉类毒素菌种从美国PW8株ღ◈ღ★,经优化后ღ◈ღ★,产毒量从50~60 Lf/mL提升至800 Lf/mLღ◈ღ★;破伤风类毒素菌种罗马尼亚JCT21L株ღ◈ღ★,经改良后ღ◈ღ★,产毒量达100 Lf/mLღ◈ღ★,提纯后制品效价超1500 Lf/mLღ◈ღ★;钩端螺旋体病疫苗通过分离18个血清群75个型别ღ◈ღ★,实现根据流行株精准制备ღ◈ღ★,预防有效率达90%以上ღ◈ღ★。2.3.2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
大罐培养和提纯技术ღ◈ღ★:细菌性疫苗(如白喉ღ◈ღ★、破伤风ღ◈ღ★、百日咳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制品不良反应小ღ◈ღ★、免疫效果好ღ◈ღ★,效益明显ღ◈ღ★。动物细胞培养技术ღ◈ღ★:1960年代开发地鼠肾细胞培养技术ღ◈ღ★,成功研制麻疹ღ◈ღ★、乙型脑炎ღ◈ღ★、狂犬病等疫苗ღ◈ღ★,解决了原鼠脑疫苗不良反应大的难题ღ◈ღ★。
冻干技术ღ◈ღ★:我国疫苗ღ◈ღ★、抗毒素ღ◈ღ★、血液制品等已经基本为冻干制品k8凯发国际官网ღ◈ღ★,有力地保障了边远地区儿童EPI规划的实施ღ◈ღ★。
联合疫苗开发ღ◈ღ★:1979年我从美国带回Merck的腮腺炎疫苗(JL病毒)ღ◈ღ★,经疫苗室科研人员努力ღ◈ღ★,通过实验室鸡胚细胞培养传代建立疫苗株(S79)ღ◈ღ★。2000年麻腮二联(MR)ღ◈ღ★、2007年麻腮风三联(MMR)疫苗上市ღ◈ღ★,将儿童免疫针次减少50%ღ◈ღ★。
乙肝疫苗(血源)研发ღ◈ღ★:1985年乙肝疫苗上市ღ◈ღ★,至1999年退市前ღ◈ღ★,北京ღ◈ღ★、长春k8凯发天生赢家ღ◈ღ★、兰州和上海4所累计保护了约2亿新生儿ღ◈ღ★。
干扰素投产ღ◈ღ★:1992年全国首个基因工程干扰素投产ღ◈ღ★,更适合中国人基因的肝炎治疗药物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基因工程产业化发展ღ◈ღ★。
全国首款水痘疫苗ღ◈ღ★:2000年ღ◈ღ★,率先采用全细胞工厂生产工艺的水痘疫苗上市ღ◈ღ★,已生产7 800余万份水痘疫苗ღ◈ღ★;2024年ღ◈ღ★,接种对象增加13岁以上人群ღ◈ღ★,接种对象扩展至覆盖12月龄以上所有年龄人群ღ◈ღ★。
全国首款流感病毒裂解疫苗ღ◈ღ★:2001年首发上市k8凯发国际官网ღ◈ღ★,2022年上市全国首款6月龄以上人群通用四价流感疫苗ღ◈ღ★,首次实现6月龄以上人群接种剂型统一ღ◈ღ★。
抗体管线年ღ◈ღ★,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ღ◈ღ★,作为血液肿瘤一线靶向药物ღ◈ღ★,有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ღ◈ღ★;2025年ღ◈ღ★,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ღ◈ღ★,用于包括转移性结直肠癌ღ◈ღ★、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ღ◈ღ★、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ღ◈ღ★、肝细胞癌ღ◈ღ★、上皮性卵巢癌ღ◈ღ★、输卵管癌ღ◈ღ★、原发性腹膜癌ღ◈ღ★、宫颈癌等适应证的治疗ღ◈ღ★,进一步丰富肿瘤患者的治疗选择ღ◈ღ★。
1981年4月ღ◈ღ★,郦燮昌所长随同卫生部访日团出访日本ღ◈ღ★,与日方草签了关于建立中日血液学免疫学研究中心的协议ღ◈ღ★。1988年9月9日—12日ღ◈ღ★,由本所和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共同发起的“1988年上海国际病毒性疾病学术会议”在上海虹桥宾馆举行生物医药ღ◈ღ★。ღ◈ღ★。1994年ღ◈ღ★,与史克公司(SmithKline Beecham)组建合资企业“中美上海史克必成生物制品公司”ღ◈ღ★。2.4
1959年9月ღ◈ღ★,我所举办生物制品学校(中专ღ◈ღ★,学制3年)明天日全食ღ◈ღ★,培训中级技术人员ღ◈ღ★。1978年6月ღ◈ღ★,卫生部在我所开办生物制品人员进修班ღ◈ღ★,并恢复生物制品学校ღ◈ღ★。1980年7月ღ◈ღ★,收归部管ღ◈ღ★。1982至1987年ღ◈ღ★,与上海第一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ღ◈ღ★,并分别于1986和1990年正式获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ღ◈ღ★、病原生物学专业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ღ◈ღ★,每年面向全国招生ღ◈ღ★。至今已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近200名专业技术骨干人才ღ◈ღ★。
1965年ღ◈ღ★,我被分配进入上海所ღ◈ღ★,进所第一年先下乡锻炼ღ◈ღ★,后回所在培养基室和分包装室学习基本技能ღ◈ღ★。第二年被分配到血清室ღ◈ღ★,先后从事抗毒素ღ◈ღ★、类毒素生产ღ◈ღ★。1969年在血液制剂室从事血液制品生产ღ◈ღ★。
1972年ღ◈ღ★,领导安排我转接“523”项目的疟疾免疫课题ღ◈ღ★。我们养蚊(获取子孢子)K8凯发国际旗舰厅ღ◈ღ★、培养疟原虫(获取红内期疟原虫抗原)ღ◈ღ★,研制疟疾疫苗ღ◈ღ★,用恒河猴做实验ღ◈ღ★。1977年和1978年ღ◈ღ★,我们两下海南现场采疟原虫血ღ◈ღ★,建立了我国首个实验室保存的人恶性疟原虫株(FCC-1/HN和FCC-2/HN)ღ◈ღ★,相关成果发表于《疟疾免疫》内刊上ღ◈ღ★,为疟疾疫苗研究奠定基础ღ◈ღ★。1981年被卫生部ღ◈ღ★、中国科学院ღ◈ღ★、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名授予“作出重大贡献先进集体”奖状ღ◈ღ★。
1978年ღ◈ღ★,我同时获得美国访问学者资格和WHO博士后奖学金ღ◈ღ★。1979年2月在邓小平访美热流下ღ◈ღ★,我来到美国洛克菲勒大学ღ◈ღ★。期间ღ◈ღ★,先后受邀访问了CDC(对方希望我到CDC进修ღ◈ღ★,并提供我“visiting scientist”经费)和MERCK药厂(馈赠我一盒腮腺炎疫苗)ღ◈ღ★。
应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毛守白所请ღ◈ღ★,中途回国ღ◈ღ★,帮助该所建立了体外连续培养人恶性疟原虫的实验室ღ◈ღ★。然后ღ◈ღ★,在上海和北京协助世卫组织专家先后办了3期培训班明天日全食ღ◈ღ★,受到高度赞扬ღ◈ღ★。学习班使用的虫株是我们的2个虫株ღ◈ღ★。多年来ღ◈ღ★,国内许多研究院校都从我们这里引种ღ◈ღ★,对我国疟疾免疫和药物研究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ღ◈ღ★。
在CDC期间ღ◈ღ★,我在美国专业期刊上发表了3篇第一作者的论文ღ◈ღ★,并被CDC推荐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会(ASTMH)和北美生物学家学会(SCBA)会员ღ◈ღ★。
1983年回国后ღ◈ღ★,我将MERCK公司馈赠我的一盒腮腺炎疫苗(腮苗)捐赠给所里ღ◈ღ★,另外ღ◈ღ★,我还捐赠了约3 000美元的实验室器材和录像机ღ◈ღ★,推动了实验室标准化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首页ღ◈ღ★,ღ◈ღ★。
因“523”项目结束ღ◈ღ★,所领导要我参与北京ღ◈ღ★、长春ღ◈ღ★、兰州ღ◈ღ★、上海4所联合研制血源乙肝疫苗的卫生部项目ღ◈ღ★。我们综合美国MERCK公司与日本北里研究所技术明天日全食ღ◈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工艺ღ◈ღ★。1985年疫苗获批后ღ◈ღ★,每年惠及2 000万新生儿ღ◈ღ★,填补了国内乙肝免疫的空白ღ◈ღ★。1985年和1987年ღ◈ღ★,我和李河民ღ◈ღ★、赵铠ღ◈ღ★、殷绥亚ღ◈ღ★、张权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肝炎工作组的临时顾问ღ◈ღ★,先后出席了日本长崎和韩国汉城(首尔)的会议ღ◈ღ★,介绍我们研制乙肝血源疫苗的进展ღ◈ღ★,并作为卫生部代表团成员访问了大阪ღ◈ღ★、熊本和东京ღ◈ღ★,日本当地厚生省的官员安排接待ღ◈ღ★。
1991年ღ◈ღ★,卫生部宣布我任上海所科研副所长ღ◈ღ★。当年ღ◈ღ★,妥善处理了齐齐哈尔乙脑疫苗事件ღ◈ღ★,得到卫生部领导肯定ღ◈ღ★;1992年ღ◈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ღ◈ღ★;1993年ღ◈ღ★,与闻玉梅教授合作研制乙肝治疗性疫苗“复肝1号”ღ◈ღ★,临床试验显示HBV DNA阴转率达64.3%ღ◈ღ★,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ღ◈ღ★。美国NIH肝炎病毒权威专家Robert H. Purcell博士曾专门写信向我国国家科委推荐闻玉梅ღ◈ღ★、郭盛淇和熊思东的《鸭乙型肝炎病毒模型中免疫耐受的建立及其逆转免疫耐受的应用》研究论文ღ◈ღ★,参评国家科技奖ღ◈ღ★。
在任期间ღ◈ღ★,我作为华东免疫预防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共4届ღ◈ღ★,1届4年ღ◈ღ★,共14年)ღ◈ღ★,我组织并主持年会和学术交流约20次ღ◈ღ★:作为学会领导曾参加中日微生物学年会凯发8官网ღ◈ღ★,ღ◈ღ★,并多次主持上海生物工程学会和海峡两岸会议ღ◈ღ★;参加并主持第3届(昆明ღ◈ღ★,1994)和第4届(兰州ღ◈ღ★,1998)国际病毒学会会议ღ◈ღ★。参加国内外的国际会议近30次ღ◈ღ★,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有关疟疾ღ◈ღ★、乙肝疫苗等论文40多篇ღ◈ღ★。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ღ◈ღ★,阅读期刊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ღ◈ღ★。离开期刊ღ◈ღ★,现代科学研究的高效交流ღ◈ღ★、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将难以维系ღ◈ღ★。
1973年8月兰州所创刊《生物制品参考资料》明天日全食ღ◈ღ★,后于1993年10月正式更名为《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ღ◈ღ★。1978年ღ◈ღ★,上海所创办《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生物制品分册》ღ◈ღ★,2006年定名为《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ღ◈ღ★。1981年ღ◈ღ★,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ღ◈ღ★、中华医学会主办ღ◈ღ★,北京所正式编辑出版《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ღ◈ღ★,2003年起正式定型为月刊ღ◈ღ★,并推出英文版《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ღ◈ღ★。1988年ღ◈ღ★,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制品分会成立ღ◈ღ★,并创办《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ღ◈ღ★,委托长春所承办k8凯发娱乐ღ◈ღ★,ღ◈ღ★,1992年公开发行ღ◈ღ★。从此ღ◈ღ★,形成覆盖基础研究ღ◈ღ★、技术规范ღ◈ღ★、临床应用的完整栏目体系ღ◈ღ★。长期以来我曾经是这些杂志的编委ღ◈ღ★,也担任过生物制品分会和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ღ◈ღ★。
我进所时ღ◈ღ★,上海所图书馆除了少量陈旧的书籍外ღ◈ღ★,专业杂志很少ღ◈ღ★。当时ღ◈ღ★,国家经济不宽裕ღ◈ღ★,上海市政府将各研究单位的书刊ღ◈ღ★,统编目录ღ◈ღ★,互通有无ღ◈ღ★,全市共享ღ◈ღ★。改革开放后ღ◈ღ★,经济状况改善ღ◈ღ★,特别是有了网络ღ◈ღ★,信息获得和交流越来越便捷ღ◈ღ★。科研生态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ღ◈ღ★。1993年4月22—24日ღ◈ღ★,我接替余㵑教授当选为《国外医学预防ღ◈ღ★、诊断ღ◈ღ★、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原刊名)第三届和第四届的主任编委ღ◈ღ★。
退休后先后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SARS抗血清ღ◈ღ★;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ღ◈ღ★;参与《医学生物制品学》第二版定稿工作ღ◈ღ★;兼任张江复旦悦达生物技术公司总工程师ღ◈ღ★,研发治疗性乙肝疫苗ღ◈ღ★;兼任张江上海惠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技顾问ღ◈ღ★;2006—2010年任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科委会顾问(章以浩ღ◈ღ★、张权一ღ◈ღ★、王秉瑞ღ◈ღ★、向建之ღ◈ღ★、郭盛淇ღ◈ღ★、余模松)ღ◈ღ★。担任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疫苗》纪录片顾问ღ◈ღ★,影片获广宣部嘉奖ღ◈ღ★;担任副主编编著《英汉-汉英生物制品学词汇》ღ◈ღ★;担任中国药典英文版常务副主编负责《Pha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翻译和校对工作ღ◈ღ★;2023年3月北京《中国疫苗百年》记录片摄制组来家采访ღ◈ღ★。同年获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卓越贡献奖”ღ◈ღ★。
从191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到2025年的今天ღ◈ღ★,我国生物制品行业历经百年沧桑ღ◈ღ★,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ღ◈ღ★,从零星生产到全球最大疫苗生产基地ღ◈ღ★,每一步都镌刻着医学人“治未病”的坚守ღ◈ღ★。上海所从几家小厂合并发展为占地900亩的生物医药基地ღ◈ღ★;《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从内部资料成长为国内外发行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ღ◈ღ★,这些变迁正是中国医学从跟跑到齐跑的缩影ღ◈ღ★。
我国生物制品事业发展的历程ღ◈ღ★,也是我成长的过程ღ◈ღ★。几十年来ღ◈ღ★,我根据国家的需要ღ◈ღ★,先后从事马抗血清ღ◈ღ★、精制吸附破伤风类毒素ღ◈ღ★、人血制品的生产ღ◈ღ★;搞过疟疾疫苗(寄生虫血)和乙肝疫苗(病毒血)的研究ღ◈ღ★。退休以来ღ◈ღ★,仍在参与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工作ღ◈ღ★。综观一生ღ◈ღ★,可以说与“血”和病原微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ღ◈ღ★。
今年是我从事生物制品事业六十年ღ◈ღ★。抚今追昔ღ◈ღ★,我要感谢所有在生物制品行业ღ◈ღ★、上海所及杂志发展中付出努力的人们ღ◈ღ★。展望未来ღ◈ღ★,充满信心和期待ღ◈ღ★,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ღ◈ღ★,我国生物制品行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ღ◈ღ★。
ღ◈ღ★,男ღ◈ღ★,研究员ღ◈ღ★,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ღ◈ღ★,毕业后被分配进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ღ◈ღ★。1973年起承担国家“523”课题ღ◈ღ★,1979年2月起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Rockefeller大学ღ◈ღ★、CDC和New York大学等从事疫苗研究ღ◈ღ★。1983年回国后承担乙肝疫苗研制任务ღ◈ღ★,1987年被评为研究员ღ◈ღ★。1991年任科研副所长ღ◈ღ★,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ღ◈ღ★。返回搜狐ღ◈ღ★,查看更多